纽约时报:李小龙“过气”?香港功夫文化日渐没落
在与当地黑帮成员几次街头斗殴失败后,14岁的李小龙开始学习功夫。
1955年,香港到处都是教授各种不同功夫的学校,有教近战格斗术的,也有教九龙三叉戟这种骇人武器的使用方法的。
学习功夫的决定让李小龙获益良多。在大师的教导下,他的寸劲拳和侧踢等动作表现得非常完美。后来,他成为一名国际巨星,通过《龙争虎斗》(Enter the Dragon)等电影将功夫带到了世界人民的眼前。
功夫大师麦志刚(Mak Che Kong)在香港九龙段的一个公园授课。由于房租不断飙升,他不得不关掉了一直经营的武馆。《纽约时报》林奕飞(Lam Yik Fei)/摄
而几十年后,李小龙代表的香港功夫文化却有“过气”之势。
李小龙推广的功夫文化曾让外国人觉得香港拥有一种坚韧不拔的异国形象,而现在这种文化却正在走向没落。现在,香港的街道比以往更加安全,这里的谋杀案与很多功夫片中“三合会”这种凶狠犯罪组织的谋杀案相比,也要少得多。而香港的房价现在却堪称全球最高,这样飙升的租金让武馆难以负担。
“功夫曾是人们文化和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在这样的日子早已一去不返,撰写过香港功夫史的麦劲生(Mak King Sang Ricardo)这样说,“以前下班后,人们会去武术学校,在那里一起做饭,然后练功练到晚上11点。”
而现在,人们不再喜好武术,电子游戏成为新宠——公园里玩口袋妖怪(Pokémon Go)的青少年,比练习回旋踢的要多。年轻人认为,功夫没那么酷,这让老武术家们担心,功夫的未来会一片黯淡。
温鉴良(Wan Kam Leung)实用咏春学校正在上课,这是目前油麻地(曾经的武学中心之一)为数不多的一所功夫学校。
今年69岁的梁挺(Leung Ting)教授咏春拳(一种近身格斗技巧)已经五十年了。“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人都在学功夫,但是现在不是这样了。”他说,“可悲的是,我发现,当前中国武术在国外反倒比在国内更吃香。”
据梁挺创办的组织“国际咏春总会”统计,他们曾经的学生已经在超过65个国家开设了4000家分支机构,但其中只有五家在香港。
油麻地曾经是香港的武学中心。而现在,还在这里办学的武术学校所剩无几。李小龙年轻的时候曾在香港弥敦道师从叶问(一代传奇宗师,王家卫2013年电影《一代宗师》的主人公),现在为了迎合大陆游客,这里开满了化妆品店和药店。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托尼·蔡(Tony Cho)虽然住在油麻地,但从未想过去这里的武术学校看看。22岁的蔡先生说:“我脑子里从没有过‘功夫’这个概念。”
他补充说:“功夫更多的是给退休的叔叔和爷爷们练的。”
如果当地年轻人真要学习武术的话,他们也会选择泰拳和柔道。
20岁的大学生瓦莱丽·吴(Valerie Ng)说,她更喜欢泰拳,因为它不仅“吸引人且迷人”,而且很快就能掌握。她指出,功夫高手往往没有线条分明的肌肉,他们中一些人看起来,甚至还有点胖。
“观看专业比赛,你就知道泰拳多厉害了,”她说,“但是我很少看到功夫有这样的比赛,这让我怀疑这些功夫高手是不是真的是擅长格斗,还是说他们只是嘴上厉害。”
59岁的苏德钟(So Tak Chung)记得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光景。小时候,他和朋友们在放学后会尽快跑回家,就为了看电视里放的功夫节目。
“功夫让我有一种正义感,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周日晚上,苏先生在九龙公园一边为之后的上课拉伸双腿,一边说,“感觉就像如果你会功夫,就能惩恶锄奸,匡扶弱小。”
苏先生的师父——64岁的麦志刚就没那么乐观了。上世纪80年代,他经营着九龙最后几家武馆之一,但飞涨的房租让他不得不关掉这家武馆。而其他家族生意也一并消失了,比如使用传统中医治疗扭伤和骨折的跌打正骨医馆,这些都曾是香港街头生活的一部分。
麦志刚——和前文的武术史作者麦劲生并无血缘关系——几年前还有40几名学生,现在只有不到20名学生了,并且大多数学生都40多岁了。
他在香港各处上课,因为“如果要走很远,学生们就不会来上课了”。周二,他在香港中环地区上课;周三,他在新界沙田区一处政府婚姻登记处附近上课;周日,他在九龙一家市民公园上课。周一和周五,他在一个学生创办的功夫学校上课,这个学校开在一处仓库里。
自称是“老派”的麦志刚非常捍卫功夫传统。他说:“中国功夫不是斗殴;它的精髓在于耐心和努力。”
20世纪60年代末,麦志刚学功夫时,师父在学徒们心里就像父亲一样,学徒们也对功夫抱有深深的敬意。单是扎马步这一个动作,学徒们就愿意花上好几个月乃至好几年来磨练完善(扎马步是一种锻炼出拳时常常使用的姿势,可以加强腿部和背部的力量)。
“今天,如果让一个学生扎一节课的马步,他以后就不会再来了,”麦先生说,“他们吃不了苦。”
在英语中,功夫常被用作所有中国武术的总称。但在中文里,它指的是通过不断努力而习得的所有技能技巧。
功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有数百年里发展出成百上千的功夫流派。
李小龙在香港的雕像。李小龙于1955年开始学习功夫,当时香港到处都是教授各种不同功夫的学校。
70年代,功夫火遍全球。除了李小龙的电影,大卫·卡拉丁(David Carradine)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功夫》(Kung Fu)成为了美国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
虽然香港的功夫片不像以前那样吸引人了,这一类型的影片却影响了包括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和李安(Ang Lee)在内的一代导演,以及成龙和其他用喜剧形式延续功夫文化的演员。
不过,功夫在中国大陆得到了复兴,政府给功夫制定了一套标准,并在中学推广武术这项运动,以培养民族自豪感。
随着武术的重心转移到大陆,一些香港人表示,希望香港政府也可以支持功夫的复兴。其他人则试图继续功夫这一自己的传统。
苗条的17岁少年李壮鑫(Li Zhuangxin)学习咏春拳已有四年多。因为他的祖父爱好洪拳,所以他对功夫也很有兴趣。李壮鑫八岁时,祖父给他上了第一堂功夫课。
李壮鑫希望未来自己可以开一所功夫学校——也许会开在大陆,因为那里的人对功夫更感兴趣,而且租金也便宜。现在他已经在自己所在的高中设立了一个小型的咏春俱乐部,有八名成员。
之前他的同学几乎都没听说过咏春拳。李壮鑫并未气馁,他说他想让朋友们感受到“功夫的专注和坚定”,但却不得不感叹朋友们“只对手机感兴趣”。
原文选自:纽约时报
作者:CHARLOTTE YANG
译者:伍晨